國際觀察
  2014年1月11日,特拉維夫,中風倒下昏迷8年後,以色列前總理沙龍離世,空餘爭議任人評說。
  8年間,沙龍沒有留給世間隻言片語。沒人知道:在2006年1月4日那個傍晚,在保持清醒的最後一刻,他想的是什麼?這是個遺憾,更是個懸念。
  在阿拉伯人眼中,他是雙手沾滿鮮血的“屠夫”:在蘇伊士運河戰爭中帶領傘兵旅虐殺戰俘;在黎巴嫩戰爭期間指揮以軍屠殺難民;對巴勒斯坦人實施恐怖政策,並借巴人“起義”之機大開殺戒。
  而在多數以色列人眼中,他是國家利益的堅定捍衛者、受人擁戴的英雄。以色列主流的《國土報》曾在一篇文章中稱,作為與以色列國同時代的領袖,沙龍經歷了這個國家無數次危機和十字路口,體會過軍界宦海沉浮,驍勇善戰又果敢堅韌。
  眾所周知,在中東地區,和平,是一種“承諾最多、兌現最少”的現象,而沙龍在倒下前曾被認為是能推動談判並敢於作最終決定的人選。
  在確保以色列絕對安全的前提下,允許建立非軍事化、世俗的巴勒斯坦國,哪怕該國與以色列老死不相往來,這便是晚年沙龍對以巴和平一種遲到的理解。
  轟然倒下前,沙龍在總理位置上有兩個驚人之舉:將“一生對手”阿拉法特逼入絕境;實施“脫離接觸”行動,清空加沙地帶全部21個猶太人定居點,並努力使以色列人相信,這是為和平所必須做出的讓步。
  2005年歲末,年近78歲的沙龍毅然退出自己參與創建的利庫德集團,憑藉一己之力組建前進黨,以期利用民眾支持帶領前進黨贏得大選,組建強力政府推動和平。
  然而,這位戰場的常勝將軍、政壇的鐵腕強人最終被自己打敗。有人說,如果沙龍繼續主政,以巴和平或已取得突破。但是,歷史由不得假設,和平不相信如果。
  同為戰功卓著的將軍,拉賓在力勸以色列議員批准《奧斯陸協議》時說:“我是一個經歷過‘一將功成萬骨枯’的人,所以我要尋找和平的出路。”沙龍生前曾說,在以巴和平問題上,自己與拉賓殊途同歸。
  和平,既是沙龍的未了情,也是以巴民眾及中東局勢關註者的未了情。
  今天,世上再無沙龍,而中東恩怨依舊。(新華)
  (原標題:“爭議”沙龍帶不走中東恩怨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m34jmeej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